《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总目录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马大正研究员)
新时代中国边疆学构筑笔谈
马大正|笔谈一:再议中国边疆学构筑与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深化
李国强|笔谈二:夯实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基础
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研究
吴楚克,赵环宇|中国边疆学的新时代特征和知识原理
王振刚|新时代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发展及反思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徐大明教授)
方小兵|从语言活力到语言韧力:语言生态评估理念的优化
张璟伟|言语社区视角下的语言活力:以澳门土生葡语为例
葛燕红|羌语活力的社区评估及规划策略
法学研究
林秀芹,孙智 |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困境及出路
阮开欣 | 论侵犯境外知识产权的管辖权
社会学研究
李容芳|分割与融入:“老漂族”群体的社会行动逻辑
焦璨,尹菲,等|“老漂族”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 ——基于心理弹性、认知功能的中介作用
人类学研究
钟小鑫|强礼仪与弱依附:缅甸缅族社会结构的双重特征
杨跃雄,杨德爱|官祀滥觞与民祀在场:白族段赤城信仰的仪式表征与社会整合
国际关系研究
刘稚,徐秀良|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建设:一江兴六国的发展思考
卢光盛,熊鑫|国际减贫合作的体系变化与中国角色
美学研究
范振坤|审美解释水平对公共艺术生产价值增值的影响
吴远稳,马正平|老子“大器免成”审美合法性辨析
教育学研究
李芳|跨境民族青少年国家认同学校教育探析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学科主持人:郝立新教授)
郝立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内在根据与历史进程
吴育林,邵程程|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中国之治”现代化
刘化军|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整体性的三个视角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陈建樾研究员)
方素梅|新中国初期西南边疆地区的民主建政 ——以广西和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
刘玲|兴边富民行动与民族团结进步
张少春|表彰的模范集体: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事业的推动力量及结构特征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郭熙教授)
郭熙,刘慧,等|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
王晓梅|语言景观视角下的海外华语研究
齐环玉|“源方言”与马来西亚华语的形成 ——以补语标记“到”为例
人口学研究
罗淳,宋晓莹|“后计生”时代的中国家庭生育抉择与政策转向
原新,金牛,等|女性地位、生育经历与生育意愿 ——聚焦少数民族省区育龄妇女的分析
张婷皮美,石智雷|“996”与低欲望社会:加班对结婚和生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研究
曾鹏,李洪涛|城市行政级别、贸易开放度对区域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
宁靓,胡全峰,等|环渤海地区绿色海洋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宋哲,于克信|动态能力、董事会社会资本与战略变革 ——以西部资源型企业为例
新文科建设研究
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王文光教授)
王文光,江也川|二十四史的边疆民族记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论纲
尹建东|论历史时期西南疆域空间结构的多元属性和流动特征 ——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边疆视角”
李艳峰,张曙晖|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视角下魏晋“徙戎”思想的历史生成与反思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李宇明教授)
李宇明|语言治理的现实路向(代主持人语)
王春辉|论语言与国家治理
徐大明|城市语言管理与城市语言文明建设
沈骑,赵丹|全球治理视域下的国家语言能力规划
意象哲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伍雄武教授)
伍雄武|中国传统思想形式结构中的“意-象-言”:兼评李煌明的“意象诠释论”
李煌明|朱熹哲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心统性情”的意象诠释
乡村振兴研究
杨洪林|文化产业视角下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城乡关系重构
马喜梅|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为例
法学研究
王刚|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贪污受贿罪量刑标准立法反思与展望
王轶晗,王竹|医疗人工智能侵权责任法律问题研究
胡兴东,唐国昌|民国时期云南基层司法建设研究 ——以10个县志为中心
教育学研究
李锋亮,李功强|高校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知名高校的经验与启示
张铭雨,李思楚|民国时期大学转学转系制度研究 ——以清华大学为例
文学研究
肖瑞峰|论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唱和诗
孟令法|“不在场的在场”:图像叙事及其对空间神圣性的确定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孙勇教授)
孙勇,刘海洋,等|“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边疆治理
方盛举,李骄|边疆党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
罗刚|跨境婚姻的法律属性及其困境突围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高一虹教授)
高一虹|坏消息告知与优死观表达(代主持人语)
李芳|医患交流坏消息告知研究:回顾与展望
孟玲|坏消息告知的交际策略及其有效性个案研究
徐继菊,高一虹|死亡态度主题叙事的话语特征 ——基于西南地区15位老人的访谈
哲学研究
毕文胜,杨晶|论当代德性知识论产生的合法性
王晓红|合目的性的可能世界
刘连杰|本体之真: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对视觉写实的超越
民俗学研究
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
程鹏|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研究
教育学研究
王志章,杨珂凡|教育阻断边疆民族地区代际贫困的具体路理 ——基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老窝镇的实地调查
李丽,杨如安|乡村振兴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路径
法学研究
李猛|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治性立法与管理模式的转型路径探索
郑依彤,李晋|新《证券法》语境下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探讨 ——以重大安全事项为核心
历史学研究
孙喆,许会娟|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焦点与困境 ——以对中国民族学会的考察为中心
雷娟利|战后日本所存滇西抗战史料及其研究现状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孙宏年研究员)
孙宏年|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边疆治理初探
袁明旭,邹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边民国家认同意识再造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王文斌教授)
王文斌|少数民族基础外语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自觉行为
冯智文,原一川|语言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调查研究
杨旭,刘瑾|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外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哲学研究
张瑞才,单军伟|“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生成考察及实践批判 ——兼论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杨勇|论僧肇哲学的意象之维
法学研究
任祥|网络反腐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规制调适论析
张九林|现行国际条约中的单方退出机制研究
关系民族志研究
陈正府|关系民族志的理论范式与书写策略
高志英,邓悦|族群认同、区域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跨境互构 ——以中、缅、泰傈僳族弩弓文化的位移与重构为视角
袁丽华|中缅德昂族的跨境历史叙事差异研究
教育学研究
樊晓娇|基于经合组织国家经验的我国学前教育治理问题与对策
魏丽娜,周翔宇|我国高等教育经费配置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基于新加坡的经验启示
中国西南周边国家研究
翟崑,陈旖琦|第三个奇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及展望
李涛,张秋容|印度地缘政治战略及对我国边疆安全的影响
中国边疆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李大龙编审)
李大龙|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朱尖|西汉末至新莽时期边疆政策的嬗变与思考
廖国强|“以汉化夷”与“因俗而治” ——清代云南改土归流地区两种文化治理方略及其关系
语言国情研究
(学科主持人:何伟教授)
何伟,刘佳欢|生态哲学观下语言暴力的界定、成因及防治
王晋军,黄兴亚|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独龙族语言能力研究
李振中|新时代三峡移民语言生态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法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蒋月教授)
冯源|《民法典》视域下亲属身份行为与财产行为的冲突与整合
张力,董新新|民法典时代我国婚姻住所制度实现机制研究
意象美学研究
(学科主持人:朱志荣教授)
朱志荣|论审美意象创构中的“象”
王怀义|审美意象:结构分析的逻辑前提
王中栋|论“形神”观与六朝绘画意象的关系
社会学、民俗学研究
吕昭河|“地缘人口”理论探析 ——兼论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地缘人口”战略
梁媛|从经济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传统手工艺传承与老城区社会整合 ——以喀什土陶为例
董继梅|回顾与展望: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研究述论
教育学研究
杨磊,朱德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业态、新问题、新路向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